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海洋有難 企業、NGO守護力量大集合
2010守護海洋家園贊助案 正式起跑本報2010年7月23日台北訊夏道緣、潘佳修報導白海豚存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更凸顯海洋生態有難,已引起各界人士關注。由企業人士組成的中國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分部今天宣布,將挹注兩年共210萬元資金,支持珊瑚礁總體驗、軟絲復育及生態記錄工作。該會會長陳田文表示,希望藉由此次的贊助計畫,引起更多民眾的關注,並投身海洋生態保護的行列,共同為恢復海洋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心力
受贈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指出,珊瑚礁體檢在台灣已成為全民共同關心與實際參與監測的行動,這也是加拿大珊瑚礁體檢總部,當初創立的精神:讓珊瑚礁總體驗的行動回歸民眾手中。負責執行軟絲保育計畫紀錄片的潛水教練郭道仁也表示,近年海洋環境惡化,正面臨人為漠不關心的無情迫害,需要更多人投入保育工作。
兩岸一起為海洋努力
陳瑞賓表示,台灣地區珊瑚覆蓋率有逐漸減少的趨勢,許多地區幾乎都已被破壞或正遭受到嚴重的威脅;期待越來越多人像陳田文一樣,因為親近海洋,進而了解、產生關懷,並採取實際行動。
陳田文是潛水愛好者,他表示,台灣是一個有珊瑚礁、黑潮、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地區,孕育許多美麗的海洋生物,物種的豐富度也是名列全球前茅,但是,因為大眾長期對海洋環境生態的漠視與汙染,使得海洋資源加速枯竭、海洋生態環境備受衝擊,原本生意盎然的海底世界逐漸成為一片死寂的「海洋沙漠」,珊瑚礁與海洋生物生存備受威脅。因此,台灣分部號召兩岸企業會員贊助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郭道仁執行的珊瑚礁總體檢專案與軟絲復育專案,希望藉由此次的贊助計畫,引起更多民眾的關注,並投身海洋生態保護的行列。
從今年(2010)起連續兩年,與中國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分部合作,關注台灣「海洋沙漠化」議題;這是民間共同出錢出力,為守護海洋貢獻心力,更是台灣守護海洋行動的一個重要指標。
珊瑚礁總體檢 撒下海洋種子陳瑞賓認為,國際民間保育珊瑚礁1997年才開始,而台灣從去年才開始,更需要熟悉當地海洋的人士認養,將長期紀錄的資料提供科學家研究。看著這些潛水資歷超過一、二十年的潛水客,每次下潛都帶著特製的網袋自動撿拾海中垃圾,並剪開廢棄魚網,上岸後分類回收,陳秘書長說,台灣其實有很多人關心海洋,透過珊瑚礁體驗等守護海洋家園的行動,組織更多民眾參與,也是科學普及的重要過程。
負責執行珊瑚礁總體檢計畫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指出,許多參與者都是去年參加後,今年再度前來,甚至願意擔任工作人員,像是原在北部工作的黃詠傑,去年參加台東杉原的體檢後,決定在移居東部後,主動負起當地籌辦的角色,為珊瑚礁保護貢獻自己的心力。綠島的潛水業者陳于瑩,也因為對海底世界的熱愛,在去年調查過程中,學習珊瑚礁體檢技術與精神,今年即在綠島落實。
在北部代理潛水器材的潛水教練陳玄州,去年參加後,今年也積極帶著本會工作人員一一拜訪其他教練及業者,說明及宣傳體檢的理念,並邀請大家一起加入體檢珊瑚礁。陳玄州還自組四季潛水社,並在社群網站呼朋引伴,找大家去東北角撿垃圾。
孫秀如並提到,台灣近海唯一真正的珊瑚礁島是小琉球,但是因為漁業、人類污染、盜採...等導致珊瑚數量降低;一個珊瑚礁島,珊瑚覆蓋率卻不到20%,令人不勝唏噓。幸好,從去年10月開始,當地潛水業者組織起來,成立自發性的海洋志工,持續每週下海清理海底垃圾,期望能恢復小琉球珊瑚島的美名。
軟絲保育 記錄海洋歷史此次,負責執行軟絲保育計畫紀錄片的郭道仁教練,潛水 30多年,復育軟絲也已經持續十多年。他觀察到軟絲仔主要分佈於珊瑚礁區的海域中,在台灣常見於東北部、南部及澎湖海域,其中以東北角海域軟絲仔數量最多,但近年由於海洋環境惡化,軟絲只能勉強將卵鞘產於海中人類丟棄的廢網或垃圾中,因浸泡海水後而釋出溶出物,造成對海洋生物2次或永久的傷害,這也顯示一個健康的生態系正面臨人為漠不關心的無情迫害。
復育軟絲的13年中,郭道仁設置超過250座具有台灣特色的竹叢魚礁,從維護海洋環境轉變為打造海洋生態棲息地,不僅能吸引軟絲產卵,也吸引其他魚類趨近覓食、藏匿,儼然成為共生共榮的「海洋牧場」。有別於之前拍攝的紀錄片「產房」,這次郭道仁希望透過紀錄片的影像,能夠呈現更多人與自然的共通點,讓人們知道人類與海洋生物緊緊相扣的生命力。郭道仁並說,記錄是一定有用的,而且要持續,不論是珊瑚礁總體檢或是軟絲都需要大家一起做記錄,因為這些記錄都將成為未來建構海洋歷史全貌的重要元素。
文章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