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南進工業區 大都無疾而終


〔記者歐祥義/台北報導〕台灣在李登輝時代,首開用政府名義到東協國家開發工業區,希望以商業投資,強化與東協國家的政治連結,但是東協國家打的算盤卻與台灣不一樣,使得所有政府出面洽商開發的工業區,大多以失敗或無疾而終收場,那些不明就裡配合政府前往設廠的台商,也只能自力救濟。



過去廿年來,台灣政府先後與東協國家研商或資助開發的工業區,有菲律賓的蘇比克灣、印尼的峇譚島光華工業區、棉蘭工業區、泗水榮馬工業區、越南台資河內工業園區等,其中除了泗水榮馬工業區因為有當地華商合資,開發及銷售管理較上軌道,越南台資河內工業園區則是搭越南景氣上揚便車,有驚無險的賣完四十公頃土地。

其它的工業區幾都是在台灣政府首長風風光光巡視完之後,就淪為荒煙一堆,典型的台灣官場文化。

到東協國家開工業區,其實是政府外交政策的副產品,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就屬菲律賓蘇比克灣台商工業區,此工業區當年是由外交部國合基金提供貸款開發,目前經濟部轉投資的世正公司,再由世正公司成立世華公司,負責蘇比克灣台商工業區管理,三百公頃土地約有卅餘家台商進駐,原本登記要進駐的廠商有一百多家,但一九九六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幾乎有意外移的台商都移往中國。

這次又傳出印尼有意提供台灣一個島開發,但是否又是雷聲大雨點小,還有待觀察。

文章來源: 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